发布时间:2013-05-15 作者:百房网
“国五条”地方细则落地以来,除北京外,有关二手房交易个税严格按个人所得20%征收的政策大都处于“悬空”状态。楼市高压氛围得到缓释,广州、厦门等地“地王”再度回归。(5月13日新华社)
“国五条”锋芒钝化现象表明,发力于交易环节的税费调控未能切中我国楼市症结的“七寸”,供求矛盾亟待得到厘清。与此同时,调控政策屡屡陷入“隔靴搔痒”的尴尬,也凸显地方执行动力不强的现实。显然,楼市调控牵涉众多,只有包括优化财税体制在内的深层次改革获得突围,商品房消费属性才可能得到应有的彰显。
不可否认,“国五条”细则刚出台时,的确在楼市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这其中向卖房者严格征收20%个税虽是对既有政策的强调,但依然被视为重磅“撒手锏”。其政策初衷就是通过压缩商品房交易的获利空间来遏制炒房等投机行为。然而,历经时间推移,这一调控利刃却鲜见对飙涨的房价有所触动。
时至今日,除北京外,其他地方均未就严格征税提出明确时限。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严格贯彻执行调控精神的北京,楼市20%个税首案也是以买方承担的方式落锤,以至于本为惩戒卖家高价售房的“板子”打在了买家身上,导致该政策实际上沦为了反向抬高房价的推手。这一南辕北辙的结果表明,现行楼市调控与楼市运行规律间已发生了背离。而开发商拿地热情又一次被点燃的迹象也似乎预示着,市场已经开始对楼市新政抱以“平常心”了,房价看涨预期随之又有所抬头。
其实,惩戒性个税发挥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楼市处于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否则就可能因卖方的强势而将税负成本转嫁给买方,让调控大棒落空。当前,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商品房刚需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截至去年底我国广义货币发行(M2)已接近全球货币供应量的四分之一,从而成为全球货币存量第一大国,通胀压力集聚,而股市等投资渠道较为狭窄且赚钱效应弱化,这又在客观上打开了楼市投机空间。由此可见,目前只有增加保障房供给、积极盘活入市房源才可能为楼市“降温”,而侧重于抑制需求、提高交易成本的调控举措不仅无益于缓解供不应求矛盾,反而促使一些被压抑的刚需成为下一轮楼市复苏的入市“先锋军”。
需要指出的是,楼市个税政策在地方遭遇弹性执行并非首例,此前被多次强调的打击囤地精神多年来也未能真正落实到位。客观而言,虽然严格征收楼市个税的确有部分房源核价难度大、抵扣税费结算成本高等原因,但却并非是其被大部分地方“置之不理”的主因所在。其实,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人也有其趋利避害的主观选择。囿于事权大于财权的体制困局,土地实际上已成为地方政府主要收入来源。有统计结果称,土地出让金及税费已占房地产销售收入百分之六十左右。恰因如此,地方政府多乐见土地市场繁荣、楼市交投活跃,配合中央打击楼市的内在动力自然不强。而楼市个税的严格征收必然会加剧楼市观望情绪、继而影响到上游土地市场行情。相较个税严格征缴带来的增量收入,土地财政才是更加关乎在任地方政府利益的重点所在。所以,只有地方财政摆脱对土地与楼市的依附,地方政府才会真正重视社会监管职责本位,房价下行才具备现实基础。
在调控指向失准、政策执行不力的因素羁绊下,“国五条”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未来楼市调控与房价飙涨间的博弈仍将继续演绎,各瓶颈因素当尽早得到破解,否则相关政策将难以获得实质性突破。(马红漫 作者系知名财经评论员、经济学博士)
(羊城晚报)